网络首发
St-PAM复配型絮凝剂的制备及在海水中的应用
程俊;王国虹;吕宣;王彦伟;王红芬;为制备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的高效环保型絮凝剂,以硝酸铈铵和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可溶性淀粉中接枝聚丙烯酰胺,制备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絮凝剂(St-PAM)。将制得的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与聚硅酸氯化铁(PSFC)进行复配,通过海水絮凝实验,确定最佳的复配方案。实验结果表明,St-PAM与PSFC复配比为1∶4、海水温度40℃、pH值7为最佳实验条件,在复配型絮凝剂投加量为0.14 g/L时,浊度去除率为99%,COD去除率为74%,对海水的絮凝效果远远优于单一絮凝剂。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石鹏;王璐;刘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培育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河北环境工程学院通过完善教学体制机制、探索多样化实践教学、构建全维融入方式以及提升教师生态文明素养等举措,探索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具体包括构建“思政课生态化”课程体系、打造“一体化”思政课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模式、规划思政课生态文明实践教学路线,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对实践教学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学生实践成果日益丰富,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闫丹;董亚军;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理想阵地。针对原有教学模式缺乏科学体系、生硬搬运以及语言学习与育人脱节等问题,以生态语言学绿色语法理论为指导,以大学英语课程为载体,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和线上一流课程建设,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具体实施路径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读写教学模式,开展跨学科项目实践,实现语言学习中的理解与产出相融合,有效促学;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
秦皇岛农用地重金属与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评价
狄楠楠;吴亚诺;李韬;王子越;叶菲;通过监测分析秦皇岛市农用地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及典型多环芳烃化合物苯并(a)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和多环芳烃累积指数评价农用地重金属及苯并(a)芘的污染和累积程度,来评估农用地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8种重金属和苯并(a)芘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Zn>Cr>Ni>Cu>Pb>As>Cd>Hg>苯并(a)芘。Cr与Ni、As,Cd与Pb、Zn,苯并(a)芘与Hg、Pb、Zn之间可能具有同源性。部分区域苯并(a)芘及重金属同时轻度累积,存在一定复合污染潜在风险,应加强防控。
立德树人背景下太极拳课程思政改革研究
杜方棋;殷志栋;肖奇;滕春红;陈龙;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课程思政,以体育德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太极拳课程思政改革以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契合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为抓手,着力打造以“太极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思政模式。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经过教学实践,太极拳课程思政改革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得以提升,学习成绩和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渐养成。
“双创”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郑艳芬;王仲旭;方莉宁;赵奕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下,推行“专创融合”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基于OBE理念对分析化学进行“专创融合”课程改革,通过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创造了更多的创新成果。教学改革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果产出,通过“专创融合”的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马财生;董冰;梁丽芬;梁雅洁;纪献兵;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地方本科院校需立足自身优势,谋求特色发展,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在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和价值三方面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应用型高校坚持自身育人主体地位,通过建设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和强化学用结合等多种途径实施人才培养。探索构建多元协同、追求卓越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