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河北省农业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
以秦皇岛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2021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与统计年鉴,采用蓄积量扩展法核算森林碳汇量,采用IPCC排放因子法计算化石燃料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19—2021年,秦皇岛市森林碳汇总量为180.92万t/a,碳汇价值达11871.97万元,各区县森林碳汇量和碳汇价值空间聚集明显;秦皇岛市化石能源消耗碳排放量平均为3 496.6万t/a。在碳汇价值和碳排放核算基础上,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碳吸收与该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匹配性特性,界定区域内消费化石燃料的工业企业为补偿主体,以其碳排放量作为定价依据,构建基于碳汇价值的生态补偿机制。
137 | 0 | 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 IEA.Global Energy Review:CO2 Emissions in 2021[EB/OL](2022-03-08)[2025-03-01]. https://iea. blob. core. windows.net/assets/c3086240-732b-4f6a-89d7-db01be018f5e/Global Energy Review CO2 Emissionsin 2021. pdf.
[2]赵佳文,晁云舒,肖兰,等.海岛碳排放核算与时空特征:以东山岛为例[J].生态学报,2024,44(6):2216-2227.
[3]肖延胜.“地球之肺”常绿,做森林生态的守护者:记江苏省特聘教授、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维枫[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10):9-10.
[4]雷玲,徐军宏,郝婷.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2):138-141.
[5]翟郧秋,张芊芊,刘芳,等.我国畜禽养殖业碳排放研究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4(3):72-82.
[6]王小玲.基于碳汇功能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构建: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7(4):28-31.
[7]姜霞.中国林业碳汇潜力和发展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8]朱广芹,韩浩.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109-111.
[9]黄敏云.基于内蒙古森林碳汇核算的生态补偿机制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3.
[10]张仕超,刘竞宇,冉龙池,等.基于提高森林覆盖率目标的跨区县横向生态补偿与供需对接:以重庆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3,43(11):4651-4663.
[11]李华,李顺龙.区域性森林碳汇效益补偿机制:以黑河地区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6):153-157.
[12]刘晓黎,曹玉昆,国洪飞.区域性森林涵养水源生态效益补偿:以大庆地区为例[J].林业科学,2010,46(4):103-110.
[13]马慧慧.基于碳汇功能的中国省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其补偿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
基本信息:
DOI:10.13358/j.issn.2096-9309.2025.0305.04
中图分类号:X196;F124.5
引用信息:
[1]齐海云,齐子嫣,刘圣阳等.基于秦皇岛市森林碳汇价值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5,35(02):6-11.DOI:10.13358/j.issn.2096-9309.2025.0305.04.
基金信息: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Y2022045); 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24LX123)